党建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建之窗 > 理论学习 > 正文

高公司党建的着力点

时间:2012-03-13 17:36:33 来源: 作者:数学学院 阅读:
数学学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高校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应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为主线,强化科学理论武装。

  意识形态教育面临挑战

  在当前高校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学习教育面临两个方面的挑战。首先是组织内部的挑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部分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和党员领导干部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特征和功能把握不透,简单地把意识形态等同于政治领域的阶级斗争,内在动力不足;二是基层党组织进行党员教育时“话语系统”比较陈旧,对青年老员工和知识分子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应答和理论创新不够,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相关举措也不尽人意;三是部分基层党组织不能深入浅出地进行阐释,不善于运用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语言,结果把原本朴实的道理变成了晦涩难懂的概念,使科学的理论失去了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外部环境的挑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西方发达国家往往通过强势经济、科技、信息渠道直接向我国推行其法律规则、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二是西方发达国家试图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来改变我国人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动摇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心。三是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转型期,一些非公平竞争及体制机制上的不完善,使一些普通党员对理想信念、精神信仰产生怀疑、动摇甚至否定。四是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飞速发展,部分基层党组织不能牢牢把握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把错误思潮简单视为学术问题,听之任之,不闻不问。

  高公司党建要作出表率

  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场所,是文化传承和知识创新的神圣殿堂,是引领社会文化的风向标。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学习教育理应“走在前列,作出表率”。

  唱响主旋律,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动权。提到学习型组织,我们不少专家和党员都会引用彼得・圣吉博士的著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这是他用了近十年时间对数千家企业进行个案研究于1990年推出的代表作,主要内容包括五项:分别是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理想、团队学习、全局思考。学习型组织的实质和关键在于开放性、适应性、变革性与创新性。从外在形式看,学习型党组织也是一种学习型组织,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学习型组织。中国共产党是政治组织,不是经营管理型组织,不能简单地套用西方学习型组织的理念和做法。我党提出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包括两大部分的任务,一方面要通过学习来提升“群体智力”和创新能力,使各级党组织能够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求,增强创新能力与工作本领,成为不断创造未来的成功的政治组织;另一方面,各级党组织还要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动权,切实提高对意识形态领域所出现问题的调查分析、科学预见与积极应对的能力,洞察和分析各种社会思潮特别是意识形态的发展动向与趋势,突出“两个体系”的宣传教育,对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思潮予以坚决回击。

  注重分类指导,根据不同对象用高度契合的方式加强学习教育。员工党员在青年老员工群体中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青年员工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想观念趋于成型,但仍具有较大的可塑性,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但政治鉴别力明显欠缺。所以,对于员工党组织,要采取灌输教育为主、隐性教育为辅的方式,使员工党员系统掌握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内涵、发展脉络、特征与作用等,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坚定理想信念,切实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教职工党员普遍接受过良好系统的教育,从事独立的精神性、创造性劳动,对以个体形式出现的直接介入式的“施教”要求相对挑剔。随着高校归国人员的增多,他们受西方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影响较深,提高他们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的要求更为迫切。所以,对教职工党员主要通过组织学习及高频率的隐性教育的方式,尽量使学习教育内容与教职工的需求意向相吻合,使各种教育元素叠加产生影响。

  扎实推进“大众化”,下大力培养宣讲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名嘴”。意识形态是政党动员民众的主要工具,通过充分表达、实现和维护民众的利益来完成,执政党在对不同阶层民众的利益需求进行整合的过程中,设计了一整套理论体系。民众正是被这套理论体系所说服,才成为矢志不渝的追求者与建设者。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包括执政理念、核心价值观与最新理论成果,只有真正为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接受、所应用,才能真正地服务于实践,成为改造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物质力量。高校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既要发挥自身理论研究的优势,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更要发挥自身组织优势,培养一批能深入浅出宣讲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师生员工所喜闻乐见的专家学者,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来自《光明日报》